便宜行事的意思解释,便宜行事之权有多大

tamoadmin 成语教育 2024-06-11 0
  1. 狄仁杰的权力有多大,狄仁杰官职有多大
  2. 宋慈几品官
  3. 旗牌官是多大的官职
  4. 宋江最后当了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相当于几品官?是地。县。市,哪一级领导?

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军事长官。

安抚使是中国古代官名,为由中央派遣处理地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

宋初沿之,在诸路置安抚司或经略安抚司,以朝臣充任,掌一路军政之事,称帅司。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以知州、知府兼任。

便宜行事的意思解释,便宜行事之权有多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始设西川、峡路安抚使,泾源等十五军州安抚经略使等。以后,凡诸路遇天灾及边境用兵,辄派安抚使“体量安抚”,事毕即罢。

仅陕西、河东河北及两广等路常置安抚使司,掌管一路民政,以知州兼任安抚使,但必须由太中大夫以上或曾任侍从官者兼任,官品低者只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或“管勾安抚司事”。

南宋初期,各路均设安抚使司,唯广东、广西两路仍于“安抚”前加“经略”二字。一般以各路最重要的州府长官兼任安抚使,如系二品以上,则称“安抚大使”。安抚使掌管一路兵民之政,有“便宜行事”之权,实际上成为一路的第一长官。

宁宗后,各路兵民之政分别由都统制司等分管,安抚使反成为闲职。

辽代,北面边防官中设有西南面安抚使司、九水诸夷安抚使司,南面将官有东京安抚使司,各设使领之。

金安抚司原名宣抚司,后改,其长为使,掌镇抚、边防及刑狱诸事。另设上京、东京路等路按察司并安抚司,设使领之,除专管猛安谋克事务外,其它职掌与安抚司基本相同。

元初,部分地区曾临时设安抚司,后只设于云南、四川、湖广行省的民族地区。安抚司设有安抚使一员,另有达鲁花赤及属官若干。

明清两代沿袭元制,于少数民族地区设安抚使司,安抚使为世袭的武职土官。入民国后,仍有存者。

百度百科-安抚使

仁杰的权力有多大,狄仁杰官职有多大

便宜从事的解释

谓可 斟酌 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汉书·循吏传·龚遂》 :“臣愿 丞相 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 卷上:“征 辽 之役, 梁公 留守 西京 ,勅以‘便宜从事,不请’。” 《 三国演义 》 第四五回:“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亦作“ 便宜行事 ”。 宋 叶适 《奏议· 纪纲 四》 :“始委 张浚 以 川 、 陕 ,而宣抚、处置之名立焉,便宜行事之命出焉。” 《明史·周忱传》 :“缘奉 宣宗皇帝 并太上皇敕谕,许臣便宜行事,以此支用,不复具闻。” 《红楼梦》 第一一○回:“ 邢 夫人 等听了话中有话,不想到自己不令 凤姐 便宜行事,反说:‘ 凤丫头 果然 有些不用心。’” 吴晗 《况钟和周忱》 :“他有便宜行事的职权,地方性和 局部 性的 问题 ,可以全权管理。”亦作“ 便宜施行 ”。 《史记·萧相国 世家 》 :“﹝ 萧何 ﹞为法令 约束 ,立宗 庙社 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信国辞相》 :“一应军行调度,并听便宜施行。”

词语分解

便宜的解释 花费很少,尤指与现行价格或 实际 价值 相比较时便宜货详细解释.谓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南史·顾宪之传》:“愚又以便宜者, 从事的解释 ∶干某项事业他 已经 从事贸易工作多年 ∶处理;处置而行之既久,是又以军法从事。;;苏轼《教战守》 慎重 从事 ∶办事;办理事务朝夕从事 ∶官职名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宋慈几品官

狄仁杰官职有多大

最高任职过宰相一职,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 *** 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

狄仁杰复位宰相: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当时,前任刺史为了抵御契丹,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城器具。但狄仁杰到任后,却让百姓返田耕作。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不战而退。魏州百姓争相立碑颂德。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武则天还在紫袍上题写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神功元年(6***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当时,朝廷征发百姓戍守安西四镇,以致怨声载道。狄仁杰为此上表劝谏,又建议废除安东都护府,复立高氏为高句丽君主,暂停江南粮草运输,抚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议虽未被朝廷***纳,但却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同。不久,狄仁杰又代理纳言之职,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突厥军杀尽俘虏,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县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万大军追击,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

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让他安抚河北。当时,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胁从,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逃匿。狄仁杰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使他们回乡生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词条 狄仁杰

历史上的狄仁杰是否真的有那么高的威望与权力

确实是威望很高,是历史上少有的清官,而且眼光超群武。之所以还政于李氏并非其说辞,当时狄老已死。他生前提拔了张柬之,而张在武病危时发动***,防止了武氏子嗣夺位,控制了武,令其还位。这是他人生最有远见的一件事!若非如此则唐必大乱,诸王割据而武氏宗亲必不能平乱!

狄仁杰只是一个三品的官员,他哪里那么大的权力呢?

狄仁杰是唐朝非常有威望和地位的大臣,深受武则天的器重和敬重。但是很多人在追究狄仁杰担任的职位时,发现狄仁杰担任的内史只是一个三品官员,也就是狄仁杰并非最高级别的官员。那为什么三品的狄仁杰在当时的权利那么大,原因是当时的朝政局面里,有比三品官更的职位存在,但是并没有实际的人员在担任,所以即使是三品,但在当时已经是位高权重了。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这样的制度,负责三省的职位是尚书,属于二品,但是在李世民时期,这个职位是又李世民亲自兼任,所以导致往后的时间里,这个职位并没有再安排其他官员担任,属于是有职位但是没有实际官员的存在。而狄仁杰担任的是内史,在当时的唐朝,内史是属于中书令,虽然是三品,但是再上面并没有比狄仁杰职位再高的官员。

和中书令级别相同的职位时侍中,而当时担任侍中的是张柬之,张柬之是狄仁杰推荐给武则天的,相当于狄仁杰是张柬之的引路人,所以,虽然职位上是平等的,但是张柬之自然是要尊重和自己的伯乐的。所以,这样一来,狄仁杰虽然名义上官处三品,但实际权力却已经是非常大的了。

狄仁杰为官一生,始终坚持初衷,清廉睿智,心系百姓,更不霸权,为朝廷推荐了很多良臣。是对武则天影响力非常大的人之一,给出了很多治国建议都被武则天所***纳。虽然发对武氏当权,但却又没有因此而不***武则天。去世时,武则天更是为狄仁杰废朝三天,以表哀伤,并追封为文昌右相。

<神探狄仁杰>中的便宜之权有多大?

便宜之权,是存在过的,只不过这种权力不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是上级临时授予给下级的权力。

皇帝临时授予给狄仁杰的便宜之权,就是让他自己做主,但是如果超过某个度,那皇帝肯定也饶不了他。而权限范围,全凭皇帝的一张嘴,过了就是过了,没过就是没过。 神探狄仁杰到底官有多大

狄仁杰字怀英,山西太原人,早年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大理寺丞,豫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狄仁杰升任宰相,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 *** 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拜内史,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几品

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是宰相但为何却官居三品?敢问当时的一品二品大员是谁呢?印象中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起码也是正一品大官,怎么会是仅仅是正三品呢?

需要说一下唐朝的官制。  唐代官阶分为九品,有职官,勋官与爵官之分。通俗的说,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  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我们知道清代官职主要是九品十八级,而唐从四品以后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三十级。论述起来相当复杂,因此不多说了。  简单地说,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从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师,这一品级上的官只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并且不常设。换句话说只是在合适的时机,授给合适的人,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员一但死亡或缺职后不再补充。所以这一品级的官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能表示被授人员地位的尊荣罢了。与此对应的爵位是亲王与郡王,勋官则无。  正二品的官位在唐初(至少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就当过尚书令,他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因此唐代尚书令这个官职一直空缺,印象中只有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但他还不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而尚书令的佐官左右尚书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他们的官职是从二品。尚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  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  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而仆射虽然是最大的官,但如果不被加上这个官职,也会被排挤出宰相之列,成了虚职。  唐代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  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也是最大的文官了。而王孝杰虽然也是三品,但党指挥枪,呵呵,谁的官大,应该不需要解释了吧。  另外一个问题,狄仁杰是钦差大臣、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王孝杰充其量只是大元帅手下的一名大将,当然得向狄仁杰跪拜了。至于河北道行军大元帅是几品官,这俺就不知道了,胡乱猜一下,这个官应该相当于大都护府上将军,应该是从二品,怎么说也比孝杰兄大。 古代版名***狄仁杰,在那时候官职有多大?

最高任职过宰相一职,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 *** 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

狄仁杰复位宰相: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当时,前任刺史为了抵御契丹,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城器具。但狄仁杰到任后,却让百姓返田耕作。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不战而退。魏州百姓争相立碑颂德。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武则天还在紫袍上题写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神功元年(6***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当时,朝廷征发百姓戍守安西四镇,以致怨声载道。狄仁杰为此上表劝谏,又建议废除安东都护府,复立高氏为高句丽君主,暂停江南粮草运输,抚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议虽未被朝廷***纳,但却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同。不久,狄仁杰又代理纳言之职,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突厥军杀尽俘虏,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县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万大军追击,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

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让他安抚河北。当时,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胁从,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逃匿。狄仁杰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使他们回乡生产。

旗牌官是多大的官职

宋慈是二品官。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南宋淳佑八年(1248年),任宝谟阁直学士,奉命巡回四路,掌管刑狱。听讼清明,决事果断。翌年,升任焕章阁直学士、广州知州与广东经略安抚大使。

扩展资料

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始设西川﹑峡路安抚使,泾源等十五军州安抚经略使等。以后,凡诸路遇天灾及边境用兵,辄派安抚使“体量安抚”,事毕即罢。

仅陕西﹑河东﹑河北及两广等路常置安抚使司,掌管一路民政,以知州兼任安抚使,但必须由太中大夫以上或曾任侍从官者兼任,官品低者只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或“管勾安抚司事”。

南宋初期,各路均设安抚使司,唯广东﹑广西两路仍于“安抚”前加“经略”二字。一般以各路最重要的州府长官兼任安抚使,如系二品以上,则称“安抚大使”。安抚使掌管一路兵民之政, “便宜行事”之权,实际上成为一路的第一长官。

百度百科-安抚使

宋江最后当了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相当于几品官?是地。县。市,哪一级领导

只是军吏。

旗牌官隋唐时期的(只在演义、传记中出现,没有历史考据,如:隋唐演义、水浒传)是指担任传递号令职位的官吏。有史记载的旗牌官到明清两朝。

旗牌即王命旗牌,清代颁给地方大员(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等高级官员)或钦差大臣的标志,用以表示其奉王命有便宜行事之权。

扩展资料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至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三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唐代全国分二十二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百度百科——旗牌官

宋江的官职对应的现在职位:

1、武德大夫,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少将军衔。武德大夫只是个武官加衔没有实际职权。宋朝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武德大夫为第十六阶,属于较高级别。

2、楚州安抚使,正三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市委书记。宋江是淮南东路的安抚使,衙门在楚州城内,所以又称楚州安抚使。这个官职比知州大。宋朝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安抚使是路一级的最***员,因为宋代“路”一级是派出机构,没有行政长官。

3、楚州兵马都总管,正三品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军级的政委。也就是(淮南东路)省一级的军区,驻地为楚州的地方军队最高长官。北宋一级行政区划为“路”,全国共划分为二十三路。

4、宋江所管的淮南东路(省级),下辖扬、亳、宿、楚、海、泰、泗、滁、真、通,共10个州。大致范围是淮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江以北部分,加上安徽省东部。淮南东路在当时算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多的地方。

扩展资料:

宋朝官职机构

三省六部

门下省

门下省:又称“左省”。其长官名义上是门下侍中,但很少委任过,实际上有名无职。副长官是门下侍郎,另外又委派一名给事中任“判门下省事”真正掌管本省的职权。其属官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以及给事中等。

门下省的职权是主管皇帝宝玺、大朝会设位版、赞拜、拜表、宣黄、外官和流外官考课、年满斋郎转补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事。

神宗改革官制时,重新恢复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门下省专司审议,但自门下侍郎成为尚书左仆射的***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门下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中书省

中书省:又称“右省”。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实际上也有名无职。副长官为中书侍郎。又另委派一名中书舍人任“判中书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其属官有右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等。

中书省的职权是主管郊祀、皇帝册文、州县官考课、斋郎等年满复奏、文官改赐章服、僧道给赐紫衣师号、举人出身及寺观名额等事。

神宗改革官制后,中书省则专司取旨出令。但自中书侍郎成为尚书右仆射(宰相)的***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中书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尚书省

尚书省:又称“都省”。其长官名义上是尚书令,还有左右仆射、左右丞等,但尚书令从不委任。实际上另外委派诸司三品以上者或学士一员任“权判尚书都省事”。

尚书省的职权是总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和司封、司勋、考功、度支等二十四司,并主管议定官员谥号、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发付选人、二十四司人吏迁补等事。

尚书省所辖六部二十四司,分属左司和右司,左司掌管吏部(下辖司封、司勋、考功)、户部(下辖度支、金部、仓部)、礼部(下辖祠部、主客、膳部);右司掌管兵部(下辖职方、驾部、库部)、邢部(下辖都官、比部、司门)、工部(下辖屯田、虞部、水部)。左、右司各设郎中1人,员外郎1人。

宋太祖时,设立流内铨(简称铨司)、委派“权判流内铨事”2员,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和拟定差遣等事。还设立三班院,委派“知三班院事”或“勾当三班院”,员数不定,负责对东西头供奉官等武臣的考课和拟定差遣等事。

宋太宗时,设立磨勘京朝官院和磨勘幕职州县官院,总称磨勘院,负责对京朝官和选人进行考核。随后,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太宗时还设置“京朝官差遣院”,负责对少卿监以下京朝官注拟差遣。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也并入审官院。

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设置审官西院,主管武臣阁门祗候以上到诸司使等的磨勘、注拟差遣等事。又改审官院为审官东院,主管文臣京朝官以下考核功过、叙其爵秩、注拟差遣等事。两院各派知院、同知院各1员、主簿2员。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为全面改革官制措施之一,是铨注之法全归吏部,撤销审官东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左选、主管寄禄官在京朝官和职任非中书除授的文臣。

撤销流内铨而改为吏部侍郎左选,主管从初任到选人的文臣;撤销审官西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右选,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职任非枢密院除授的武臣;撤销三班院而改为吏部侍郎右选,主管副尉以上到从义郎的武臣。据《宋史·职官三》载。

从此以后,以上文、武官员的选试、注拟、责任、升迁、叙复、荫补、考课的政令以及封爵、策勋、赏罚、殿最的制度,都归吏部掌管。

吏部的长官为吏部尚书,设一员,副长官为吏部侍郎,其下有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分管尚书左、右选和侍郎左、右选。此外,还有司封、司勋、考功的郎中和员外郎各两员,官告院主管官一员等。

户部

户部:宋初设三司总管全国财政,户部几乎无所职掌,只委派“判户部事”一员,接受各地土贡,至时陈列于殿廷。神宗官制改革时,撤销三司,全国财计始归户部。户部主管全国户籍、土地、钱谷的政令以及贡赋、征役等事。

设户部尚书一员,左、右曹侍郎各一员。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度支、金部、仓部各二员。左曹分管户籍、税赋、土贡、征榷等事,右曹分管常平、免役、保甲、义仓等事。度支掌管全国财政预算,量入而出;金部掌管全国的货币收支,藏于府库;仓部掌管仓库贮积和收支等事。

礼部

礼部:宋初设太常寺礼院。真宗时又设礼仪院,主管礼仪之事。礼部只委派“判礼部事”一员,掌管科举,奏补太庙斋郎等事。神宗时,撤销太常礼院,其职权划归礼部。礼部设尚书、侍郎各一员,郎中、员外郎各一员。礼部下设祠部、主客、膳部等三司。掌管礼乐、祭祀、朝会、宴享、学校、科举之政令。

兵部

兵部:宋初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政令,武臣铨选则归三班院和审官西院负责,兵部只管皇帝仪仗、卤簿、武举、义勇弓箭手等事,委任“判兵部事”一员。神宗时设兵部尚书、侍郎各一员,职方、驾部、库部和本部等四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职权略有扩大,主管民兵、弓手、厢军、蕃兵、剩员,武士校试武艺,及少数民族官封承袭等事。

刑部

宋初刑部是最高司法机构之一,主管全国刑政,并审复大理寺所定大辟案件。太宗时,创设审刑院,将刑部审复权拨归审刑院,审刑院成为全国另一最高司法机构。神宗时,撤销审刑院以及纠察在京刑狱司,将其审复等权归还刑部。

从此,刑部的职权大为扩大,主管全国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等事。设刑部尚书一员,侍郎二员;郎中和员外郎,本部各二员,都官、比部、司门等司各一员。本部郎中和员外郎,又分左、右两厅,厅各二员,左厅掌管详复,右厅掌管叙雪。

工部

宋初只设“判工部事”一员,所属屯田、虞部、水部的职权全被划归“三司”,工部职权很少。神宗官制改革时撤销“三司”,工部才恢复职权。设工部尚书、侍郎各一员,本部和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管全国城郭、宫室、舟车、器械、钱币、河渠等政令。

南宋时,将军器监和都水监并归工部,工部的职权就更为扩大了。工部还兼管军器所和文思院;高宗时还设立制造御前军器所,委任提点官二员和提辖、监造官各若干员,负责制造武器;文思院负责制造金银、犀玉等器物,设提辖官一员、监官三员。

百度百科--宋朝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