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贵神速是谁-兵贵神速是谁的语音
1.求陈寿的《三国志》中的名句,谢谢
2.风声鹤唳,兵贵神速,突然煮击,神出鬼没,所向无敌,的意思告诉我,我给采纳
3.在三国时代,被称为“闪击之王”和兵贵神速的人是谁?
4.攻其不备、兵贵神速、草木皆兵、所向无敌、声东击西、围魏救赵 的意思
求陈寿的《三国志》中的名句,谢谢
《三国志》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兵贵神速。—— 三国志经典语录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本句大意是:采取军事行动,最可宝贵的是行动迅速。“兵贵神速”乃千古治军克敌之妙诀。因为只有速度,才能打乱敌人的部署,争取到所需要的时间;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在今天,时间就是生命,时问就是效益,尤应重视速度,“兵贵神速”的古训,愈来愈为人们重视。
要言不烦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注引《管辂别传》。要:切要。烦:又多又乱。本句大意是:切要的言论不多不乱不絮叨。据《管辂别传》记载一次何晏请管辂到他家,邓飏也在座。邓飏问管辂:人家都说你精通《周易》,为何你一句也不谈《周易》的道理昵?管辂说:精通《周易》的人是不谈论《周易》的。何晏听了赞扬说:“可谓~也。”后来人们用~形容说话扼要切题,一点不琐碎罗嗦。
不求备于一人。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求备:要求完备、全美。本句大意是:不能要求一个人十全十美,完备无缺。人不可能全美,谁也不可能没有缺点。如果用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吹毛求疵地求全责备于一人,那么这样的人是绝对找不到的。如果“此作为任用人的标准,那么就一定找不到可以任用的人。这句用于对人不可求全责备。
集众思广忠益。—— 三国志名言好句
晋·陈寿《三国志·野书·董和传》。集:集中。思:思想,意见。广:增广。益:好处。本句大意是: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可以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这是诸葛亮教育他的部属时说的话。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是最聪明最有学问的人。可是诸葛亮却不自以为是,他懂得倾听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使自己成为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这句名言,被缩写成成语“集思广益”,流传至今。
厚葬无益于者。
见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厚葬:指丧葬时奢侈铺张。本句大意是:大肆挥霍钱财操办丧事,对者没有好处。古时贵族的生活很奢侈,不但活的时候挥霍浪费,了还要厚葬,用以表示他们的尊贵。墨子早就提出过“节用”、“节葬”的主张,提倡减少无用的耗费,具有打破贵族等级制度的意义。古人已经认识到~,主张节约办丧事,现在却还有人以奢侈的葬礼表示孝心;更有甚者,老人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奉养,后却以厚葬为自己立名,不亦蒜夫!批判这种社会现象,提倡薄葬厚养的社会风尚时可以引用这旬古语。
为国者,以民为基。
恶不可积,过不可长。—— 三国志经典语录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裴橙松之注引《江表传》。长(zhǎng掌):滋长。这两句大意是:坏事不可积累,过错不可滋长。事物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干一两件坏事或有微小的过失看来算不得大问题,因为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但是,如果不引以为戒,不防微杜渐。而任其发展,就会积小恶为大罪,积小过为大错,最后不可收拾,引起了质变。因此,~和《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一样,都有劝诫意义,不可等闲视之。
福来有由,祸来有渐。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奋传》。由:原因。渐:渐进,逐渐。这两句大意是:幸福的到来都有原因,灾祸的到来都有从开端到发展的渐进过程。任何幸福的来临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一定的条件造成的;任何灾祸的到来也不是突发的,而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所以,别人有了幸福,不必羡慕人家的命运好,那是他们努力创造的结果;自己有了祸灾,也不必一味归之于晦气,那是自己不注意防微杜渐的结果。这两句可用以告诫人们对于祸福不可怨天尤人,而要自己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幸福,努力防微杜渐避免灾祸。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晋·陈寿《三国志·邴原传》。规:准则。这两句大意是;人各有各的志向,每个人所遵循的准则有所不同。~二句告诉我们,社会上的人有不同的志向,是因为他们遵循不同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所致。其“所规”不同,则其政治态度、道德规范就不同,自然其节操、志向就有所不同,故看其志向,便知其人如何。可以此二句分析一个人的世界观与处世态度的关系,也可以“人各有志”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不能强求一律。
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三国志名言好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裴松之注引《典略》。溺:没入水中。这两句大意是:等到没入水中才呼叫船只营救,后悔也来不及了。不会游泳就不能下水,想要过河就得准备船只。如果对可能发生的事变毫无预见,毫无准备,等到溺水以后再找船营救,自然来不及了。这两句以日常生活中人人明白的道理,说明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度德而让,古人所贵。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度(duó夺)德:考虑自己的才德。这两句大意是:考虑自己的才德,把位置让给胜于自己的人,这是古人所看重的行为。度德而让,有自知之明,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是古人所宝贵的,也会得到时人的敬仰。那种嫉贤妒能,占着茅厕不拉屎的人才是最可鄙的。这两句可用于让贤。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谱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时务:客观形势。俊杰:英俊杰出之士。这两句大意是:正确认识眼前客观形势,在于英俊杰出之士。这是奉劝别人认清形势,照顾大局的名句。此话精粹、简约,话中有话,而又通俗易懂,因而使用率很高。但在后来的流传中,一般将两句合而为一,简作“识时务者为俊杰”。
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三国志经典语录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这两句大意是多作好事,广积善行的人,一定能顺利昌盛;多行不义,广积怨恨的人,一定要失败灭亡。俗语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侯一到,一切都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作此二句的注解。~虽带有因果报应的迷信色彩,但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还是有道理的。可以此劝诫那些行为不法者弃恶从善。
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这两句大意是:街谈巷议,一定有可采纳的内容。孔子说过“三人行,则必有吾师”,事实也是如此,人民的街谈巷议,常常反映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他们的意见和情绪,从中可以了解施政的得失,听到人民的心声。所以春秋时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有“不毁乡校”之举,唐朝人韩愈还写了《子产不毁乡校颂》,都可说明应从街谈巷议中撷取有用的成份,以改善自己的工作,获得真正的批评和建议。
若卵投石,岂可得全。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卵:蛋。投:击。全:保全。这两句大意是:像用鸡蛋去撞击石头一样,鸡蛋怎能得以保全?“若卵击石”语出《墨子·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现在人们常用~说明在敌我双方的斗争中,要正确地估量彼此的力量,切不可不自量力,盲目行动,像鸡蛋碰石头一样自取毁灭。“若卵投石”现也常写作“以卵投石”、“以卵击石”。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三国志名言好句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韶传》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不居:不停留。这两句大意是:岁月不停留,时光似流水。此句感叹光阴似箭,采用了直陈其事的方法。两句于客观描述中暗露主观感情,看似“无我”而“我”在其中。这种以间接方式表现主观情志的手法,巧妙自然,而且使文意耐人咀嚼,字面上又不影晌行文的流畅,可谓一举几得。
人命至重,难生易杀。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这两句大意是:人命关天,难生难养,杀之却很容易。此二句强调人命关天,不可轻易处人以刑。因为误判、错判尚可以改判;一旦误处极刑,想改正也来不及了。故古人有“重刑再覆”(见《旧唐书·刘宴传》)之说,就是要重调查,重证据,一审再审,获得确凿罪证后,当杀者再杀。
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任城王传》。从令:墨守成令。这两句大意是:在战斗中,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贻误战机,放走敌人,决不是好的将领。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而军令条文是的,以的条条来应付万变的形势,自然不行,故前人有“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话。为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应不拘于命令条文,相机行事。这才是好的将领。
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 三国志经典语录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泰传》。屈人:使人降服。本句大意是:兵法最可贵之处在于可以不进行战争便使敌人降服。兵法本是战争经验的总结,使用异法可以显示自己的力量,使敌人胆战心寒。如巧妙的布阵,可使敌人眼花缭乱,整齐的军容,可使敌人感到震慑;神出鬼没的战术,可使敌人不知虚实。所以,使用兵法可以取得意外的胜利,甚之可以不动一兵一卒,使敌人屈服。可以此二句说明学习和使用兵法的重要。
兵有利钝,战无百胜。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吴录》。兵:兵力。利钝:指强弱。这两句大意是:兵力有强有弱,战争没有百战百胜的道理。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世上没有永不打败仗的常胜将军。兵力有时我强敌弱,有时敌强我弱,战争不会百战百胜。因而良将对战争的胜败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偶有失败,切不可气馁,一定要鼓足勇气,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可以此劝慰失败者,或强调战前作好各种准备的必要性。
计投府库,量入为出。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卫靓传》。计较(jiao叫):计算校棱。府库:官府储存财物的仓库。量入为出;根据收入计划支出。这两句大意是:计算核查仓库中所储存的财物,根据收入多少汁计划支出。这两句可供引用说明无论一个国家、一个家庭还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积贮并遵循“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这样才不致在经济上出现赤字,陷入围境。也可只引用“量入为出”一句,表达同样时意思。
凿石索玉,剖蚌求珠。—— 三国志名言好句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这两句大意是:凿开石头索取宝玉,跑剖开河蚌寻求珍珠。玉藏于石中,不凿石则不能得美玉;珠产于蚌中,不剖蚌则不能得宝珠;人才隐于百姓之中,不深入寻求则不可得人才。这两句用于比喻要深入探求和发现人才。
用人无疑,唯才所宜。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裴松之注引《傅子》。这两句大意是:任用人无须疑虑,只要是才能所适宜的。用人无疑,疑人无用,只要才能适宜,看准了就大胆任用,放心地让他去干。
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短:短处。长:长处。本句大意是:不因为人的短处而弃去人的长处。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有的人短处多一些,有的人短处少一些。若看人、用人只取人的短处,而看不到人的长处,就会把人看得一无所是,而埋没了人的长处。这样看人、用人,就很少有人可用。这是一种片面化、绝对化的取人方法。
吏多民烦,俗以之弊。—— 三国志经典语录
晋·陈寿《三国志·步骘传》。这两句大意是:官吏多,烦扰百姓就多。习俗因此产生弊端。政府各级官员直当提高办事能力,以精简为宜。官员过多就增加百姓的负担,而且官多事少,无所事事,就会无事生非,生事扰民,百姓当然要反对。这两句用于说明精简政府工作人员的重要。
知人善察,难眩以伪。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察:洞察。眩:使目迷。伪:假象。这两句大意是:了解人并善于洞察事物,就很少被假象所迷惑。了解人的才能、性格和为人,就能对人的所作所为傲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加上善于洞察事物,如果所了解的人制造了假象,或者他人为所了解的人身上蒙上了一层假象,就难以被迷惑,而易于看透事物的客观本质。这两句用于说明知人善察,就易于看穿伪装。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孙盛《杂记》。负:亏欠,背弃。毋(wù无):不可,不要。这两句大意是:宁肯我负别人,不教别人负我。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京都大乱。董卓荐曹操为骁骑拉尉,欲共计大事。曹操料董卓必败,就逃归多里。途中经过故人吕伯奢家,伯奢不在,其五子皆在,备宾主之礼。曹操听到食器声,以为图谋自己,就把伯奢的五个儿子杀掉,并说“~!”《三国捕义》上这两句话作:“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后人常以此话形容极端自私狠毒的处世态度。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三国志名言好句
纲范万度,永垂不朽。
非常之事,何得因循。
一为不善,众美皆亡。—— 三国志经典语录
陈寿《三国志》卷59,吴主五子传一旦做了一件坏事,做过的所有好事将化为乌有。
战捷之后,常苦轻敌。
见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这两句大意是:打了胜仗后,常常苦于轻敌情绪难以消除。打了一场胜仗后,便轻敌自负,骄傲自满者,必败,即所谓“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因此有远见的指挥员常常为胜利后部队中的轻敌自满情绪而发愁,因为他们深深知道这种情绪,是失败的种子,是灭亡的祸根。要防患于来然,必须警钟常鸣,常备不懈,克服麻痹轻敌思想。
振穷救急,倾家无爱。
见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振:同“赈”,救济。爱:吝啬。这两句大意是:行侠好义,无偿地救济穷人;急人之难,不惜倾家荡产,毫无吝惜之心。此句通过几件典型事例的罗列,表现一位侠义之士的品行。“振穷”与“救急”,“倾家”与“无爱”是两组近义词。这种近义词反复使用的写法,其妙处在于起刊强化作用,看似文繁,实则笔墨经济,形象突出。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名言好句
见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载刘备语。这两句大意是:言语浮夸,超过自己实际能力的人,不能得到重用。言语浮夸,超过自己实际能力的人,往往没有什么真本事,靠夸夸其谈,大言欺人;或者是虚论高议纸上谈兵。如果真的让他去做,常常是所说的与实际不相符合,办不成事。所以这种人不可重用,重用则误大事。三国时蜀国的马谡(sù粟)丢失街亭而误军机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两句可用于说明不可重用夸夸其谈的人;也可用“言过其实”说明某人言语浮夸,不切实际。
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戢(Jí急):收敛。这两句大意是:战争像烈火一般,该停止时不停止,必然自己烧自己。此二句源于《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发动战争给别国带来灾难,也给本国人民带米灾难。若当停不停,势必像玩火者一样自己烧自己。以此二句强调好战者必亡,具有警戒意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刮目:擦眼精。待:看待,对待。这两句大意是:读书人离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眼光去看待他。东吴将领吕蒙以军务繁忙不肯读书,孙权劝他好好学习,他才开始就学,笃志不倦,大有长进,使鲁肃大为惊奇。吕蒙对鲁肃说:“~”。这句话现在还常引用,赞扬某人时间不长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有时也用作作讽刺性的反语。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三国志经典语录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魏未权臣司马懿的儿子。曹髦在位时,司马昭以大将军身份专国政,蓄意夺取政权。这两句大意是:司马昭的用心何在,连不相干的人也知道。曹髦即位后,看到皇权一天天被司马昭篡夺,很不满意,对侍中王沈等说了~的话,然后亲率数百憧仆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所弑。此句直言其事,旗帜鲜明,但其揭露司马昭狼子野心的意义,字面上并没有点破,这一层意思全凭直觉把握,显得十分含蓄,形成独到特点,成为后世揭露人所共知的祸心、野心的习用警语。后一句在沿用中已简化为“路人皆知”。
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名:名声。啖(dàn淡):吃。这两句大意是:名声如同地上画的烧饼,不能吃啊。三国时期,荐举官职常以某人名声的大小而决定其官位的高低,这种重名不重实的选官方法带来许多弊端。魏文帝曹丕在举中书郎时下诏说“选举莫取有名,~。”成语“画饼充饥”即从此而来,现多用来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惠,或比喻凭借空想来自我安慰。
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谏:臣下的劝谏。这两句大意是:求取贤才如饥似渴,接受臣下的劝谏毫不厌烦。如饥似渴,可见其求取贤才的急切心情;毫不厌烦,可见其听取臣下批评和意见的真诚态度,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古之君王或今人最高领导应广开求贤之路,乐意听取下属的批评和意见。“求贤若渴”已成人们口头常用的成语。
机权多门,是纷乱之原也。—— 三国志名言好句
晋·陈寿《三国志·夏侯玄传》。机权:国家重要事务的管理权。多门:许多部门。原:“源”的本字,根源之意。这两句的大意是:重要事务的管理权由好几十部门掌管,这是引起纷乱的根源。这原是夏侯玄与司懿议论政事时说的话,意思是人事大权要集中到中央。现在用这两句话多强调要政归于一,以免政出多门。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这两句大意是:蛟龙得到云雾雨露,最终将不会甘作池中之物。赤壁战后,孙权拜刘备为左将军领荆州牧。周瑜不以为然,上疏劝孙权调刘备到江南,以美色、酒肉使其意志消沉,把关羽、张飞等臂膀调离,使之不能成大事。用瑜认为:给刘备土地,使他独占一方,又让刘、关、张三人凑在一起,就好像是~,一有机会就会飞走。后刘备果建蜀汉,形成我国历史上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写作上此句以“比”的手法见长,以蛟龙比刘备,云雨比机遇,池中物比无大志之人。该句语言精粹,比喻贴切,暗含哲理,发人深省,很为后人乐道。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西晋·陈寿《三国志》三国·阮籍《咏怀诗》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患名之不立,不息年之不长。—— 三国志经典语录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贾逵传》。患:忧虑.害怕。名:美好的名声。年:指年齿,涛命。这两句大意是:只怕美好的名声树立不起来,不怕寿命短促,曹操东征时进人贾逵的祠庙,回想起他部下这位大将的业绩,怆然有怀,发出了这番感慨。人活在世上,不仅要珍视自己的生命,更要珍视自己的名声。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虽然寿命并不长,但却能名垂青史,彪炳千秋。如果一个人混混噩噩地活着,对杜会没有一点积极的贡献,那么即使长命百岁,也没有任何价值。这个名句可供劝勉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努力奋斗.争取立名时引用。
人谁不?国,忠义之大者。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传》。国:为国捐躯。这几句大意是:谁能不?为国而,是大忠大义。人谁也躲不过,但有不同。有为己,有为友.而唯以为国而最为高尚.是大忠大义之。这几句表现丁对为国而者的极高赞扬。
治狱者得其情,则无冤之囚。
见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治晋:掌管司法。得其情:调查到真实情况。这两句大意是:掌管司法的人调查到真实情况,就不会有含冤而的囚犯了。这两句强调执法者必须注重调查研究,而不靠主观臆断,才能避免冤假错案。只有调查研究,才能避得真实情况,才能对案情作出恰如其分的判决,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
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 三国志名言好句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骆统传》。笃:病重。患:祸患。这两句大意是:治疗疾病要赶在病未重之时,消除祸害贵在祸殃未深之时。人有病,一发现就要及时治疗,拖延时日,病变转移,病入膏肓就难于诊治;祸患一有苗头就要抓紧时机消除,怠慢迟延,祸深则不易根绝。两句以治病之理喻除祸之理,通俗易明。可用于告诫人们除祸要及时。
察其言,观其行,而善恶彰焉。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锺繇传》裴松之引袁宏语。察:调查。彰:明显。这几句大意是:了解和掌握了一个人的言行,这个人是好人或是恶人就清楚了。言和行是一个人的品质的外在表现,而人的品质又主要是通过其言和行体现出来的。所以了解一个人品质的善与恶,只需认真地观察他的言语和行为就行了。这几句可用于说明如何知人。
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三国志经典语录
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
见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致:达到。这两句大意是:达到大治在于任用贤才,兴旺国家在于尽力发展农业。这两句一从用人,一从务实着眼,说明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我国重贤重农的传统政治思想。
行赏不遗仇雠,用戮不违亲戚。
见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裴松之注引孔衍《汉魏春秋》。遗:遗弃。戮(lu路):刑罚。违:避免。这两句大意是:该奖赏的连自己的仇人也不能漏掉,应判刑的就是自已的亲戚也不能避免。《左传·昭公五年》有“为政眷不赏私劳,不罚私怨”之说,提出“为政者”不应如何,此二句则提出“为政者”应该如何。“应“与“不应”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同一命题,即为政者当秉公刑赏,不得以个人恩怨为转移。果能如此,人们自然会心悦诚服。
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三国志名言好句
见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这两句大意是:我们这里只有甘愿掉脑袋的将军,没有屈辱投降的将军。刘备起用诸葛亮之后.把立足的目标定在蜀地。当时,蜀汉军所向披靡,张飞军定江州,生擒巴郡太守严颜。张飞喝斥严颜说:“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严颜答道:“我州~也。”张飞为他的英雄气概所动而义释了他。此句可用来表现军人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视如归的气概。它以直抒胸臆的斩钉截铁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坚强意志与信念.塑造出一个铮铮硬骨的英雄形象,成为军人理想中的楷模。
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风声鹤唳,兵贵神速,突然煮击,神出鬼没,所向无敌,的意思告诉我,我给采纳
风声鹤唳 fēngshēng-hèlì
鹤唳:鹤叫。《晋书·谢玄传》记载,东晋时,秦主苻坚率众攻晋,列阵淝水,谢玄等率精兵击破秦军,秦军在败逃途中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形容非常慌张,到了自惊自扰的程度。
兵贵神速-用兵以行动特别迅速为贵。比喻处事以特别迅速为贵。
突然袭击-军事用语。乘敌方不备发动快速进攻。泛指给对方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神出鬼没-形容使用兵器手法高超。亦比喻行动迅速、变化莫测、难以捉摸。
所向无敌 -力量所达到的地方,没有任何力量可与之匹敌。形容无往而不胜。
在三国时代,被称为“闪击之王”和兵贵神速的人是谁?
如果说一场战争里兵法与谋略是关键所在的话,那么速度便是这场战争的决定性的因素了,因为只有行动够快,才能抢在敌人的前面占据有利的条件,占得先机,才能更好的把握住机会,一招制胜。
古代的将士们更是懂得这一点,放眼过去的几千年来,不仅中国人知道速度的重要性,外国人同样明白,举个例子来说吧,德国纳粹就是崇尚这种速战速决的战争,他们最巅峰的时候可以用两个小时灭掉一个国家。
而在战争纷乱的三国时期,也不乏喜欢闪战的将士,但这么多好汉中究竟谁是真正的“闪击之王”呢?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
说起东吴,孙策才算是真正的奠基人,那时候还是兴平二年,他拿着父亲传给他的传国玉玺,仅仅率领着五六千人,开始了辗转江东一代的两年征战。
他最擅长袭击战,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两年,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个战争,所到之处皆被纳入自己的版图,江东附近的秣陵、曲阿等地无一例外,但是最让世人震惊的还是他破秣陵的那次。
当时的秣陵就在现在的南京周围,但是他的驻军地却在位于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附近,因此每次袭击都要奔走上百里,如此的奔波加上多次的偷袭最终让他拿下了秣陵,如果速度不够快的话,可能刚走完上百里的路程就被发现了。
因为他的疯狂进攻和出其不意的偷袭、速度,曹操对他又是忌惮,又是赞许,可见孙策的本领多大,毕竟也是靠他才奠定了东吴的政权啊。
大家以为孙策的速度已经是很快的吗?其实不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曹魏之战不是发生在曹操和刘备之间,而是曹丕去世,诸葛亮趁新帝上位,才发动了北伐。
但是这一次他却算错了,因为手下马谡没有及时听从他的命令,甚至不幸失掉了街亭,人们都以为这次的失败是因为马谡执意上山,最后水源被断,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下场。
其实马谡还败在张郃的速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诸葛亮占领三郡,还在关中的时候,曹睿率领着大军竟然在正月的时候就到了长安,这是其一。
然后就是诸葛亮的大军当时由马谡带领在西县前往街亭,而曹睿也命令张郃带领五万兵马出发,但那时张郃还在关中,跟马谡相比,整段路程长了将近一倍,总共大概六百里的距离。
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知道的,他们俩几乎同时到达了街亭,马谡当时被他们的速度完全震惊了,没有抢占到先机,以致于最后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失去街亭。
如果说孙策擅奇袭,那么夏侯渊才算是三国真正的“闪击将军”,作为曹操麾下的一员虎将,他在军中的威望也是很高的,将士们常常说他常常能够制服敌人于出其不意之中。
不过据史书记载,他最快的记录还是扫平马超跟韩遂的联盟的那次战役,公元214年,凉州诸军十分猖狂,正在闹叛乱,需要加以整治,当时夏侯渊正是护国大将军一职,所以曹操就派他和张郃等人前往平息。
只看夏侯渊率领的这支军队,一路狂飙,无人能挡,整整三千里地的路程,他仅仅用了十个月不到,前后经历了三次的战役,以三万精兵破了敌人数十万兵马,不仅杀了马超,斩了韩遂等人,还一举平定了关中和陇右的叛党
最快的时候可以达到三天行军五百里,六天前进一千里,这可比孙策的速度要快的多了,这同时也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战法,人称“抛弃辎重,以战养战”,此战法有名但不常见,毕竟对将士和指挥作战能力的要求太高。
不过要说到真正的闪击之王,这些还都不算什么,三国速度最快的不是哪个人,而是一个部队,名字叫虎豹骑,也是曹操手下的一张王牌。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军队算是初步平定了河北一带,大致上奠定了曹魏的基础,但是那个时候曹操可不仅仅满足于河北地区,随后他又亲自带着军队南下,一路征讨,就这样到了荆州。
恰逢荆州的君主刘表生病去世,这是个好时机,曹操也时刻准备进攻,但是刘表的儿子刘琮不是什么有大志向的人,他觉得在他们父子俩的统治下,荆州的百姓没有活得很好,如今也不能因为自己要与曹操大战。
而且就算真的打了这一仗,也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当个亡国君,所以他选择开城门投降,曹操就这样得到了荆州。
但是这时刘备就在不远处的樊城,知道曹操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所以他就连夜带着将士们和百姓南下江陵,曹操跟刘备,大半辈子的劲敌,怎么会放过他。
曹操立刻派出了这张王牌,虎豹骑,迅速追击,王牌果然名不虚传,仅仅一天一夜,就走了三百里,因为当时的计量单位跟今天的有所不同,所以就相当于现在的二百五十里左右,这也是令人足够惊讶的速度了。
就连夏侯渊带领的军队,三天五百里的记录跟这个都不在一个档次,这样快的速度很容易就追上了刘备,两军对战的地方就在当阳长坂,刘备惨败,两个女儿也被俘了,他还是里逃生到了江夏。
攻其不备、兵贵神速、草木皆兵、所向无敌、声东击西、围魏救赵 的意思
攻其不备 指趁对方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自 孙子计篇 原句 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
兵贵神速 用兵贵在行动迅速 出自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也泛指处理问题贵在 迅速果断
草木皆兵 次要1 形容用兵器厉害的武人 可以使用任何可以凭借的物质作为武器
主要2 形容人疑神疑鬼,稍有动静,就感到害怕.
所向无敌 形容力量强大 谁也不是对手出自三国蜀 诸葛亮 心书
声东击西 1表面作出要攻打东边的态势,实际上却去攻打西边. 后人用声东击西指作战时,为了迷惑敌人,造成对方错局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围魏救赵 包抄进攻敌人后方据点来迫使敌人撤兵的战术
这些成语中都含有典故 你可以在业余时间查阅 这边的意思全是新华成语词典中的描述没有错误的 我核对过 你可以放心 记得加分 查询的不容易啊 又要打字又要查询还得一手按住词典一手打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